少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周作人和周树人的关系是什么(周树人与周作人兄弟俩反目成仇到底咋回事)

100人浏览

2024-07-31 13:00:29

民国文坛,有不少憾事。

大文豪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俩从小时候的亲密无间到成家立业后渐起嫌隙,直至反目成仇甚而再无往来,便是一例,让人不胜唏嘘。

有人说,这与他们兄弟俩的政见有关。大文豪鲁迅积极倡导新文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与者,做出卓越贡献的"左翼"作家;他的兄弟周作人虽说也是有名的文人,却生性懦弱思想保守,后来堕落为让人不齿的汉奸。

鲁迅兄弟俩从1922年起关系就日渐隔阂,其矛盾根源,其实并不在于政见的不同,核心因素在于兄弟俩的性格冲突特别是家庭成员蓄意挑起的争端。换句话说,主要在于家庭纠纷所致。

一、弟媳羽田信子的中伤

众所周知,1881年出生的鲁迅来自浙江绍兴周姓大家族,原名周树人。只因11岁那年,父亲周伯宜病逝。居长的鲁迅便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对小四岁的二弟周作人、小七岁的三弟周建人疼爱有加,小时候三兄弟之间的感情可以是亲密无间,的确血浓于水。

三兄弟后来都成长为文坛非常了不起的英才,尤其是鲁迅与周作人,被视为民国文坛的"双子星"。

但遗憾的事,周作人所娶的妻子羽田信子,却吹毛求疵,是一盏不省油的灯,并没有日本女人的谦恭贤良和小鸟依人,有的只是霸道蛮横和歇斯底里的"臆症"。

她对丈夫的长兄鲁迅,表面上恭顺,实际上是张狂与嫉妒。

起因不过是鲁迅批评她大手大脚。

原来鲁迅于1919年在北京八道湾购置了一所大宅院后,便将母亲鲁瑞、发妻朱安以及二弟周作人一家、三弟周建人接来一道居住。

由于母亲年迈,朱安又是大字不识的封建旧式女子,鲁迅便将管家权交给见过世面的弟媳羽田信子。那时,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俩的收入还算丰厚,一个月可以上交600元以上。按理说,完全足够羽田信子打理家庭开支,何况鲁迅原本生活节俭,支出极少。

哪知?原本穷苦人出身的羽田信子接手管家权利后,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日本人,不仅好吃懒做,在吃穿用度上大手大脚,还特别在意气派:

家里不仅扉了十几个仆人伺候,与周作人出行要打黄包车,或坐汽车,日常生常用品还要从日本带来,只用日本货,家人生病了必请外国医生……

这样的摆谱、虚荣与高高在上的乱花钱,使得鲁迅一家原本宽裕的经济条件出现困境,甚而捉襟见肘,鲁迅十分反感,还得借钱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便婉言建议弟媳打紧开支、注重节俭。

羽田信子不仅不听鲁迅的忠告,还计仇地加以中伤,说鲁迅上交工资不及时,有意拖欠;还说鲁迅偷听她与周作人的谈话,对她有非分之想;后来还说鲁迅对不起长嫂朱安,与学生许广平结婚是"纳妾"……

二、兄弟俩的性格冲突

关键之时,二弟周作人的做法不仅没有平息家庭矛盾,反而逼得鲁迅只得离开八道湾。

原来单纯而又混帐的周作人非常"惧内",任由羽田信子对长兄造谣中伤,且对妻子的话百依百顺,根本不加分析,一贯糊涂地当起帮凶指责鲁迅"过分"。

据鲁迅的日记记载,周作人于1923年7月19日气愤地递给鲁迅一封信后转身就走。信的大意是"昨天才知道……。愿你安心,保重。"

鲁迅要求周作人回来当面说清楚什么回事,可二弟周作人没有理采。

失望之下,鲁迅见原本和睦的一大家子已然分崩离析,二弟周作人只对妻子盲从,是那样的懦弱自私,完全不顾兄弟情分,一味躲在书斋对家庭琐事不管不问,只得委曲求全,决定离开周作人一家,带上母亲、发妻朱安搬到砖塔胡同61号居住。

兄弟俩的不谐由此加剧,后来发生的一个冲突更是激化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

那是1924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自己的书籍与古玩,却遭到羽田信子的拉扯,并破口大骂鲁迅对不起长嫂朱安,"纳妾"许广平,咒他"孤老头冷清死"。对此,二弟周作人不仅没有劝阻,反帮着妻子辱骂,阻止鲁迅取书……

悲愤之下,鲁迅见自己关爱的二弟冷漠成这样,也没有要回自己的书籍与古玩,便孑然而去,从此不再往来。

1936年,鲁迅病逝后,周作人没有参加葬礼。兄弟俩最终的结局应验了一句古话:老死不相往来。

三、羽田芳子的介入

其间还有一个缘由,与羽田芳子的介入有关。

羽田芳子是羽田信子的妹妹,在羽田信子管家时,就将羽田家族的一些亲戚请到北京八道湾居住。

其中就有羽田芳子。为了约束周家,羽田信子采取下三烂的做法,将羽田芳子硬推给三弟周建人为妻。

鲁迅见三弟周建人的生活窘迫,便托人在上海给他找了一份工作,羽田芳子却不愿一同前往。周建人只得独自去上海打拼,期间,与学生王蕴如很合得来,双方情投意合,恋情迅速升温。

这一情况让羽田一家十分不满,便将矛头对准鲁迅,认为这都是大哥鲁迅一手造成的。

由此,羽田信子、羽田芳子姐妹俩便联手视鲁迅为眼中盯、肉中刺,极尽污蔑。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俩的失和便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兼之周作人的"惧内",不善调处家庭纠纷,最终导致兄弟之间的矛盾成为死结,在老死不相往来中酿成千古遗憾。

四、后记

大文豪鲁迅与二弟周作人最终反目成仇,这一民国文坛憾事告诉我们:

弟兄之间,即便血浓于水,成家立业以后,还是分开为好。

鲁迅在"长兄如父"观念下,原本期望的一大家子一道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不过是一份向往中的寄托罢了。

于现实而言,往往容易"好心办坏事"。毕竟一大家子进口添丁以后,早已不是儿时两小无猜的家庭状态。家庭成员的个性想法,家庭琐事带来的纷争,岂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妥善处理完美解决与实现的?

稍有不慎,抑或疏忽大意,不加查察,堆积起来的家庭纠纷便会引爆火药桶,家人在怨恨中更会形同陌路,甚而比外人有过之而不及。

更何况"亲兄弟,明算账",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弟兄姊妹之间确需"断奶",有边界感地各自生活,理性摆脱血浓于水的亲情困扰,毅然前行。若还是停留于儿时状态,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反而会适得其反,并不利于一大家人的健康发展。

是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