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闺中待字什么意思(中国的姓氏文化)

100人浏览

2024-11-19 08:45:36


这一讲介绍:

三、中国的人名文化


姓名是人的符号标志,人之有姓名,犹如物之有标识,以辨甲乙,明称谓。陌生人之间互相了解,往往会从请问贵姓大名开始,以示尊重,答者谦称“免贵”,这是中国的社会交往礼仪。大名即本名,除了本名,还有字、号。明白了对方的姓名、字、号,如何称呼?也是礼仪。姓名包含了二个方面的文化,即姓氏文化和人名文化。上一讲介绍了姓氏文化,姓氏往往是和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而有必要对人名文化作一简要介绍。

中国人非常重视名字,不了解人名文化,就不算是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故以此小文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符号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名是符号文化之一,由姓与名两部分组成。中国人的人名符号是姓在前面,名在后面,与西方相反。姓表血缘、祖根、家族,是一个群体的共有名;名表个体,是个人的专属名。人名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部分,其表现形式多样,历史积淀深厚,是世界人名文化中人文内涵最为丰富的。

中国人身前的名字是由姓氏、名、字、号等大约四部分组成的,身后还有谥号、庙号。


1、姓:

代表着姓的来源和祖宗的信息,又代表着这个姓族的历史文化。如:当你看到“王”字时,你会想到王是当今中国四大姓氏之一,人数甚多。在姓氏文化方面,你又会想到是东周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子孙改姓王。也会联想到中国中古时期王家是世家大族、“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高贵。当然也会想到王羲之、王献之、王导等王家名人。当你看到“张”字时,你会想到,那是中国大约4500年前的弓箭发明者挥公,官封弓正,因为发明弓箭并作战有功,黄帝赐姓张。也会想到张家的名人张仪、张衡、张仲景。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圣贤,对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当你看到我们的“崔”字时,也会想到吕伋吕季子父子是西周早期最为德高望重之臣。吕季子宽仁厚德,顾全家国大义,让国授封于崔,子孙氏之;当然也会想到汉朝雕龙之“文宗”;想到北朝崔宏、崔浩,在乱世中坚守民族自尊,恢复中华文化;三国时期崔琰的人格魅力,感召崔氏后人;历史上出了45位宰相的世家荣耀。这些都是姓氏所蕴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尊重逝去的先人,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以把祖姓放在名字的前面,以示对先祖的崇拜与敬意。


2、名:

《礼记·檀弓上》曰:“幼名,冠字,周道也”。唐朝人孔颖达疏解为: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是周代的礼仪习俗。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所谓幼名,就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辈为婴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就是男子长到二十岁时,就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即成丁礼),并由父兄的亲朋好友宾客为之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并取“字”。名,一般是父母、长辈、君师称呼和自称;同辈、同事、同学、朋友一般只称呼字。而女子的“字”通常是订婚时由男方家送出,所以,没有出嫁或者订婚的女子也称为“闺中待字”。自称用名,称人以字,成为西周以来的礼俗,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西周开始,中国的文化愈发发达,人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取名字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周代之前,中国人的名字比较简单,早期从尧舜时代到夏商周,都是以单名为主,随着人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秦汉之际双名多了起来。汉朝出现“避讳”,影响起名,单名又兴起。宋朝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和文学家苏洵著家谱的影响,民间家谱普及盛行,家谱中开始出现家族“字辈谱”。按照字辈谱起名字,一般都是双字名。明朝明显的开始了双字名盛行。今之名字大部分单双无规律,全在兴趣。只有少部分家族仍然遵循家谱传承起名字,如:孔、孟、颜等历史文化世家。


人名,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标志。2500年前的孔子就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老子说:“无名则天地之始,有名乃万物之母。”可见,中国人对于名的重视和文化、哲学意义方面的深刻认知。名字虽然是一种符号,但它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魅力。


3、字:

《颜氏家训》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以字来表明志向德操,或说明长幼次序。而且,名与字往往意义相关联,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互为表里,故又称为“表字”。称人以字,表示尊敬。

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曰:广平曰原,平与原同意。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明与亮同意。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春秋开始用牛耕地,冉耕家里是养耕牛的;岳飞,字鹏举;苏轼,字子瞻;崔与之,字正之,字对名的进一步说明。孔子弟子曾点,字晰。点,小黑也,晰,白也;韩愈,字退之。愈,有胜、过之意,字与名意义相反。孔子名丘,字仲尼;崔駰,字亭伯;孙权,字仲谋;唐寅,字伯虎。均表兄弟排行。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劝学篇》:夫是之为德操。唐朝著《茶经》的陆羽,字鸿渐,出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则出自古典经籍。近代胡适,原名胡洪騂,在清末民初受到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思想的影响,改名胡适,字适之。鲁迅,笔名。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字对名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五四运动”经常发表文章鞭撘时政弊端,为了规避风险,经常更换笔名,其中鲁迅一名使用了母亲的姓 ,也有周鲁同姓一家的意思。而陈独秀的笔名是C•C。等等。

有了名,有了字,如何称呼?古人的习惯是:字在前,名在后。如:孔子的父亲本来氏孔,名纥,字叔梁,而我们看到的对孔子父亲的称呼是:叔梁纥。可见,中国人的名字、称谓文化蕴意之深。


4、号:

号,亦称别号,是本人名、字以外别取的一个大号,故谓之别号。号也是除名字之外的一个尊称或美称。中国人的名是由父母或者长辈确定的,它代表了家族长辈的心愿和期望;字是朋友嘉宾赋予,代表了朋友嘉宾的意愿,只有号是自己起,体现个人的意愿。在古代,号不是一般人都能有的,只有圣哲贤人或者文人雅士才配称号。中国人称号,从黄帝及先秦时期就有,汉魏六朝有发展之势。唐宋时期文人雅士称号越来越多,明清盛行。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均有号。比如,《水浒传》108将,人人有号,号更加多元化。近代以来,由于文化的西化,只是在少数文化文人中还有号的称呼。


这里列出部分中国历史上名人的号:老子因居空洞山号空洞子;尧帝号陶唐;姜太公号飞熊;战国时期军事家庞涓、孙膑,纵横家苏秦、张仪的师傅王诩因居鬼谷号鬼谷子;陶渊明居室旁边有五颗柳树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好酒而且经常喝醉号醉翁;苏轼被贬黄州,居城东半坡,自号东坡居士;南宋崔与之,御赐号菊坡;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秋瑾号鉴湖女侠;每个号都有来历。晚明的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自书为哭之笑之),透露着对历史的无奈与某种眷恋情怀。晚清时期,不少文人的号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康有为号更生;谭嗣同号壮飞;梁启超号饮冰;邹容号革命军中马前卒。等等。


5、中国古代起名字的方式与仪式


由父辈起名:

一般体现父辈的意愿,对子女未来的期望,或者包含深刻的文化意义。如屈原名平,在中国文化中平有正平的意思;原及地,广大而宽厚。


抓周取名:

在孩子周岁时通过抓周仪式取名,如钱钟书,就是抓到了书;


字辈谱起名:

按照字辈谱起名,一般都是双字名。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按照族谱中的依世传承排字,代表了先祖的意志。第二个字体现了父辈对孩子的希望和梦想。


历史典故:

从历史典籍中找到适合自己文化意愿的典故,如:蒋中正,字介石,就出自《易经》;李敏、李讷出自《论语》。


个人来历:

孔子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祈祷于曲阜尼山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鲁国国君得知孔子生了儿子,送来鲤鱼表示祝贺,于是名曰鲤,有纪念意义。


自然景观:

屈原:名平,字原;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


还有人物形象、动物名字、出生季期、身体重量、父母年龄、宗教信仰等等,都是中国人起名字的选择。

6、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意思是:谥是评价一个人一生的德操行迹的,号是表彰一个人的功绩的;舆车,服饰,是一个人地位的象征。所以有大作为的人得到伟大的名位,而没什么大作为的人,只能得到普通的谥号留名。自己做的事情,留给别人去评价。

谥号,是对去世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位势者,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古人就觉得对逝去的祖先直呼名字不太尊重,于是就出现了对去世的先祖谥以号而称之,以后人们不再叫他生前的名字,而是称谥号。商朝人的名字大部分以出生日期所对应的天干名取名,如中甲、上乙、中丁等。去世后以对应的天干日谥之。例如:大甲、孔甲、盘庚、帝辛、帝乙、太丁等谥号。我们现在读史书看到的商朝帝王的称谓都是谥号,这种谥法一直延续到西周初期。西周开始,文胜于质,周公作谥创立了“谥法”,对于去世的先祖根据其品德、功绩确定谥号。此后,以天干作谥的少了,都是按照谥法定谥号。比如,周文王、周穆王、周幽王、周平王、周文公、齐太公等等。而齐丁公、齐乙公的谥号则是以字定谥。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去世后,由其亲戚朋友、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称为“私谥”,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下面列出部分历史帝王及名臣的谥号:


帝尧、帝舜、大禹、周文王姬昌、周文公姬旦、齐太公昭烈武成王、齐丁公吕伋、崔杼谥武子、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唐太宗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谥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唐朝宰相崔圆,谥号昭襄、宰相崔玄暐,谥号文献,南宋崔与之,谥号清献。


庙号:

《礼记•祭法》:天子至士,兼有宗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用来祭祀祖宗的场所。《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按照《周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设家堂。北京故宫左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两朝的帝王庙,叫太庙。


庙号,是君主去世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崇拜先祖的商朝。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如: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如:高宗武丁)、中兴者曰“中”(如:中宗太戊),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制,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汉唐以后的庙号繁多。

在宗庙里供奉的先祖要标明名号,西周用谥号,但后来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多的有至25个字,很不方便作为庙号,所以有了单独的庙号,既简单而又能够表征大体德迹。

下面列出部分帝王的庙号:


商朝:太宗:太甲;高宗:武丁;中宗:太戊;


周朝:周朝时期用谥号:周武王、周穆王、周宣王;


秦朝:秦始皇认为给祖宗立谥号、庙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故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


汉朝:太祖:刘邦、世祖:刘秀;


隋朝:高祖杨坚、世祖杨广;


唐朝: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高宗赵构;


元朝: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


明朝:太祖朱元璋、 太宗朱棣;


清朝: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年号:

年号,本不是人名范围,但我们说起历史来,经常要和谥号、庙号一起叙述,故简述一下。

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以某朝代某帝王纪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首创年号为“建元”,这一年为建元元年。此后形成制度,一直用到清朝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使用国际统用的公元纪年。下面列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纪年年号: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时代:

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


夏王朝:大禹、启、桀等;


商王朝:成汤、武丁、帝辛等;


周王朝: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


秦王朝:秦始皇、始皇二世、始皇三世;


汉王朝: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开始建立年号 纪年,首立建元元年。


西汉:建元、元光、太始、甘露、绥和、建平、初始等;


东汉: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建安、延康等;


三国:

魏:黄初、太和、嘉平、甘露、咸熙等;


蜀:章武、建兴、延熙、景耀、炎兴等;


吴:黄武、黄龙、嘉禾、建兴、天纪等;


西晋:泰始、咸宁、太康、永嘉、建兴等;


东晋:建武、太兴、永昌、太宁、元熙等;


北魏: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永熙等;


隋朝:开皇、仁寿、大业、义宁等;


唐朝:武德、贞观、神龙、开元、天宝、天佑等;


宋朝:建隆、干德、靖康、建炎、绍兴、祥兴等;


辽:神册、太康、寿昌、天庆、保大等;


金:收国、天辅、皇统、天德、天兴等;


元朝:至元、元贞、大德、至顺、至正等;


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泰昌、天启、崇祯


清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中华民国:自公元1912年开始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公元1949年开始使用公元纪年。


关于庙号、谥号、年号的称谓,历史上一般习惯唐代以前称谥号,除了传承习惯外,那时候谥号字数少,容易记忆和称呼。如:尧、舜、禹、汉武帝、隋文帝等。唐宋时期称庙号,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真宗等。和唐宋时谥号字数太多,不方便记忆和称呼有关系。明清时期距近代相近,记忆习惯称年号,如:万历、崇祯、顺治、乾隆、光绪等。


7、宗教的法名与道号


中国传统的宗教有道教和佛教。凡是脱离“尘世”出家为僧尼、道士者,就不再称呼原来的世俗名字,而是由师傅另取一个教名。道教称为道号,佛教称为法名。

道教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所以道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道教的道号又是按照教派的字辈谱取道号名的。如青城山龙门派的字辈谱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按照字辈谱取道号仍然保留俗家的姓氏,如王重阳、张紫阳、丘处机、吕洞宾都是道号。

佛教取法名不同于道教,按照佛教教义,出家就是脱离了尘世,不再用俗家姓名。而是在受戒时由师傅授予法名。佛教进入中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法名也有字辈谱。如禅宗为:智慧清静道德圆明…。《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法名时对孙悟空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乃为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分派起名,到你乃十辈之小徒矣,与你起个法名叫孙悟空吧。佛教法名就不再用俗世的姓氏了,如:慧远、慧能、慧觉、神秀、悟空、八戒等等。但祖师为什么要给孙悟空赋予姓孙呢?孙悟空是石猴、像猢狲,无姓无名,其实这个姓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姓,是由猢狲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