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沙袋绑腿的好处(绑腿:最不起眼的制胜武器)
100人浏览
2024-10-31 10:30:28
绑腿,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装饰。对于步兵来说,它是缓解长期急行军造成的腿部血液积压造成的疲劳感的一件利器;在蚊虫密布、灌木丛生的高山草地,它可以减少阻力,避免毒虫叮咬和灌木划伤。如果负伤了,在缺乏医疗卫生用品的前线,绑腿就是临时绷带。
关键时刻,还可充当担架、绳索和拉火绳,简直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民军队最不起眼的制胜武器。那么,军用绑腿的历史渊源从何而来?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呢?
徒步行军必备
虽然只是绑在腿上不起眼的布条,但是军用绑腿的存在时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绑腿这种方式古已有之,在冷兵器时代生活的古人,因为交通出行方式匮乏,除了少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可以选择骑马驾车,或者赶上水网运河发达地区可以坐船的“幸运儿”,大部分农民和小商人还是得选择步行,聪明的古人早就了解到绑腿的重要性,毕竟出门在外挑担负重,山路崎岖,长时间下来难免血液积压到腿部造成酸疼,如果不幸遇到了山地丘陵,这种感觉恐怕是雪上加霜。古人很快发现了把布条绑在腿上,减轻长期行走的痛苦。按现代医学的说辞,就是“小腿腓肠肌和绑腿相互作用,能使肌腱有力,既可以防止长时间行走对肌腱造成损伤,又能缓解长时间站立时的小腿静脉曲张和曲张处崩溃”。在南方,低矮灌木杂草丛生,坚硬山石密布,蛇虫横行的山区,下地干活的农民和山民,打起绑腿除了缓解酸痛以外,还能防止小腿受伤,毕竟轻微的伤害在长时间的山地步行中也可能成为极大的祸患。冷兵器时代很多农民出身的士兵就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军队,使得绑腿这个形式很快在军队中流行开来。在历史遗留下的雕刻、绘画、器物、墓葬物品等等留存现在的实物中,都发现了绑腿的证据,比如早期炎帝时期的神农氏形象就是小腿打着绑腿的,在商周时期的铜器陶器上,以及秦兵马俑上,都有绑腿的痕迹。
近代以来,绑腿也在欧洲军队中流行起来。拿破仑说过: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入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缝制的劣质鞋子里面,又可以减轻士兵双脚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所以,拿破仑麾下的步兵,军官和士兵一律打欧洲军队中最长的绑腿--打到膝盖的上方。虽然最高统帅十分重视绑腿,但由于长距离行军的时候毕竟少,生性散漫的法军官兵们毫不领情地把“愚蠢又难看”的绑腿往背包里一塞,或只糊弄一下上面而已,甚至寻机就把绑腿扔了,腾出来地方放战利品和食物。不过,在机械化部队没有普及之前,行军方式主要是靠徒步,一天徒步几十公里是很常见的。这时候绑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成为士兵的最爱。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红军战士们都打着绑腿。实际上,早在黄埔建军时期,绑腿就与新生的国民革命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规定:布条长度大约在1.5-2米之间,后勤条件较好的部队使用结实的帆布,条件跟不上的就使用平布。绑腿通常一头是平的,另一头分叉成两条,士兵打绑腿一般是站着,从鞋跟开始,一圈一圈绕到膝盖下面的腿弯处,不少新兵蛋子把绑腿打得过紧,导致小腿血液不畅,造成小腿酸痛;有的又打得太松,不能起到保护小腿和防止泥石杂物进入鞋内的作用,在激烈的战斗中容易突然脱落,说明打绑腿还是有技术的。经验丰富的老兵们打出来的绑腿松紧合适,还有老兵用两副绑腿玩出了新花样:一副打在小腿比较细的部分,一副将小腿剩下的部分包住,如此一来可以达到整个小腿的粗细状态一样,外表美观。1931年中央苏区成立以后,从总司令朱德到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打草鞋和打绑腿。两双草鞋、一副绑腿,成为红军指战员的标配。在当时的中国,交通条件太差,战争中士兵们徒步行军几百上千公里到达指定地域之后,立即投入战役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弱小的红军,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之下,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一昼夜急行军几十公里,早就超越了正常人所能忍受的极限,如果不打绑腿,恐怕没有多少人可以完成这项壮举。
关键时刻的救命神器
绑腿除了在长途行军中是宝贝外,在医疗条件极度匮乏的战争时期,还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神器。
首先是在绷带不够用的情况下能充当临时绷带,粟裕在早年作战中,有一次被国军机枪击中手臂动脉,血立即喷出几了米远,粟裕本人立刻昏死过去。如果不是救护经验丰富的警卫员立即扯下绑腿,奋力将动脉伤处拼命扎死,估计粟裕很难幸存下来。可想而知,有不少中国军人是在用绑腿包扎后,保住了性命的。除了当纱布,绑腿还能制作简易担架。在伤员众多的阵地上,如何把伤员火速送到后方?在担架不足的时候,绑腿摇身一变就是临时担架。士兵扯下绑腿,寻两根木棍、树枝,一个简易担架就成了,紧急情况下,“绑腿牌”担架救下的士兵数不胜数。老兵回忆,在武汉会战,庐山附近的山地战斗中,很多士兵就是用绑腿制成的简易担架抬到野战医院的,这些士兵伤很重,鲜血撒了一地。但是,他们一路上还挥舞拳头,鼓励往前线赶的战友们:弟兄们不要怕,和他们拼了,就是小鬼子也没有两条命!
在很多时候,绑腿还能作为绳索解决大问题。在红四方面军,南下突袭大雪山杨森川军时,川军全线溃败,试图翻越大雪山逃走。由于红军追得急,川军来不及爬山逃走,很多士兵就把绑腿连接起来,绑在树木上,然后顺着绑腿滑下山去。在红军攻打腊子口天险时,正面强攻根本无法得手,被迫从两面的近90度的峭壁攀爬侧击。红军没有足够长的绳索,士兵们就用绑腿相连爬山,最终击溃了腊子口的鲁大昌守军二个营,打开了红军北上陕北苏区的道路。除了以上的作用,绑腿还被缺乏单兵装备的中国士兵巧妙使用,在一些伏击战中,国军在复杂地形设置集束手榴弹,他们以绑腿作为绳索远远的牵引。一旦日军小股部队走人伏击圈,国军就在远距离拉响这些集束手榴弹,造成日军相当的伤亡。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在街道上利用绑腿牵引集束手榴弹设伏,把孤军深人的日本骑兵部队炸得人仰马翻。
绑腿是如此有效,深受国军士兵的好评,就是抗战初期戴着德式 M35钢盔的德械部队和后来到了印度兰姆伽接受新式外国装备的中国驻印军部队也不能免俗。早期的国军精锐德械师,戴着德式 M35 钢盔,拿着仿造德国毛瑟的中正式步枪,穿着当时罕见的胶底布鞋,却仍然打着传统的绑腿。后期的美械师士兵们,穿着美式毛衣,背着美式通用弹袋,带着美式钢盔,拿着美式 M1 汤普森冲锋枪,但在他们美式军靴上也同样打着绑腿。
中国驻印军全部由英美提供装备,在全身英军和美军的装备以外,还是打着绑腿。当时,士兵一到印度,就立即得到布帽、钢盔各一顶,英式和美式军服两套,羊毛衫一件,棉内衣裤两套,袜子两副,胶鞋皮鞋各一双,还有毛毯、雨衣、水壶、手电、毛巾、饭盒之类全套英美军装备。但有意思的是,中国士兵们还得到了一副绑腿。士兵们反映,这些绑腿非常实用。在缅甸丛林山地作战中,日军的威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驻印军士兵还要和缅甸极为恶虐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可怕的原始密林、崎岖山地、深谷、激流、无数峭壁都是比日军还可怕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这些地域作战,绑腿果然是比步枪还要重要。
在国共内战中逐渐淡出
到了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双方都开始放弃了打绑腿。因为此时的战争模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战争的火力以及新的燃烧弹最后决定了战士着装要能够快速穿戴和快速脱掉,绑腿逐步从军队中退出。电影《南征北战》是1952年拍摄的军事题材电影,也是笔者至今看到的最真实的几乎接近于纪录片的一部军事电影,影片中的解放军就是自己在演自己从电影里我们很少看到有人打绑腿,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5年前的孟良崮战役。由此可见,1947年的解放战争时期,绑腿已经是无足轻重之事了。
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战士还有打着绑腿的,后因美机频繁向阵地上投掷凝固汽油燃烧弹,迸溅在身上引燃大火无法快速脱掉,造成人员死伤,再加上当地冬天的酷寒条件,放大了绑腿原有的一些缺点,原本人体和衣物之间有一定空间,可以延缓人体热量通过衣物向外发散,但是打了绑腿之后,缺乏这层孔隙,热量直接传导到衣物上,事实上加速了热量的散失。另外在冬季粘了雨雪之后,裤子受绑腿包裹不易干燥,人体感觉会更加寒冷。加上以帆布为主要质地的绑腿带也存在透气性差,在热带炎热地区易造成湿疹皮炎等问题,因此部队不再统一要求打绑腿。
不过,此后绑腿也未曾立即消失。我军在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推出的65式绑腿也算在大练兵时代风靡一时,就算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七八十年代也能见到其踪迹,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上除了传统绑腿,还出现了弹性编织的套筒式绑腿,类似于现在的NBA比赛里的那些护腿。因为要长时间在从林连绵的战场行军穿插,因此具有山岳丛林作战经验的西线云南方向参战部队很多战士打着三米多长10厘米宽,缠绕的很紧的传统制式绑腿。他们积极发挥解放军绑腿运用的优良传统,除了防止山虫钻进裤腿,防止被荆棘树枝刺挂和负伤时作为临时绷带,还可以在遇到山坡陡崖需要攀爬降落时几幅绑腿连接起来作为绳索使用。
时至今日,虽然随着新的单兵装备的迅猛发展,新装备也能起到绑腿曾经的效果,而靠步行急行军抢占先机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随着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的出现长时间行军也更多依靠履带和螺旋桨,但是绑腿这个重要的小东西在我军中依然能见到。在大量边防部队和山地师的演习部队中,我们还是能见到改版快穿式绑腿的身影。可以看出绑腿的价值是存在的,只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发展,新一代的绑腿该是什么样式,怎样更完美解决血液循环约束、提升肌肉运动能力、提高快速穿脱方便性,解决诸如放水防风,散热散湿保暖等等问题,这才是绑腿存续下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