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处(由诸葛亮草堂里一副对联谈起)

100人浏览

2024-08-09 08:00:33


刘备第二次访问诸葛亮时,进入诸葛亮的草堂,抬头看见中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被吸引住了。

毛宗岗在这副对联下批了一句话:“观此二语,想见其为人。”说得对。诸葛亮虽然没出来,对联却道出他处世的态度,俭朴的生活,以及不凡的抱负。

毛宗岗(1632~1709以后),字序始,号孑庵,生于明崇祯五年,是个贫寒卑微的读书人,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版《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调整文辞,改动诗文。

在弘治本《三国演义》里,没有这副对联,这是毛宗岗增补进去的,补得好。好就好在给草堂添上了风雅的色彩,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草堂主人的“为人”,起到了未见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

毛宗岗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副对联呢?当然是出于更真实地刻画诸葛亮的形象。看来,他不但熟读了诸葛亮的作品,对他的为人也了如指掌。

诸葛亮曾写过一篇《诫子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诫儿子,要注意思想和学问修养,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这篇文章中有这么几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宁静”就是专心致志,不受干扰。“淡泊”就是不务虚荣,安贫乐道,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始终如一。有了志向,还须学习,学习能增长才干,“非学无以广才”,要学习好,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这就是“志”,“非志无以成学”。对联便是从这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这对联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座右铭,也是对他一生的写照。毛宗岗在第三十七回书里批道:“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诸葛亮出山之后,受到刘备的重用,当了西蜀的丞相,位极人臣。可是,他始终保持着昔日草堂的淡泊生活,矢志不移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除公家供给的俸禄之外,别无他求。经常是家无“余财”,“妾无副服”,妻子连多余的一套衣服都没有。用功的时候,全神贯注,废寝忘食,“食不知味”。临终时,提出对他的丧事从简,不要厚葬。

从这方面看,诸葛亮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完人,甚至对后代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的人,在物欲横流面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真是难乎其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