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地图在河南位置在哪(河南省鄢陵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人浏览
2024-12-04 10:15:26
鄢陵县位于许昌东部,鄢陵县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北纬33°46'~34°14',东经114°02'~114°19'。东邻扶沟县,南接西华县,北毗尉氏县,西南与临颍县相连,西北与长葛市接壤。鄢陵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国长寿之乡、城市名片、中国花木第一县、中国腊梅文化之乡。
历史沿革
鄢陵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从刘庄、唐庄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器皿来看,有蚌珠、蚌壳、石铲、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碗形器、背水壶残片等,文化丰富多彩。据专家考证,证明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距今约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进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唐虞夏商鄢属豫。
《嘉靖鄢陵志》星野记“按: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鄢於郑属豫”。《史记》天官书亦有类似记载。
周初为鄢国。
鄢妘姓,周初为鄢国。三国时吴学者韦昭注:“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妘姓,封於郐,郐今新郑也。……”《文献志》按:“鄢为郐之别封”。东汉经学家服虔曰:“郐是陆终求言后。”唐著名经学家孔颍达曰:“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世本》记:“会人郐之祖也,皆不详其所封之时。惟三国时魏著名经学家王肃说:“武王封祝幅之后於济、洛、河、颍之间为郐,子则郐之封盖在周初,鄢之别封其亦当周之初世与。”
周幽王九年,即公元前七七三年,郑桓公寄孥贿於鄢。
《国语》载:“郑桓公为周司徒,问於史伯,史伯对曰: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若克二邑,鄢、蔽、补、丹、依、柔、历、莘君之土也。则乃东寄孥以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后桓公之子武公竟取十邑之地而居之。”
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七七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开始了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周平王初郑武公灭鄢,属郑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鄢即鄢国,为郑武公所灭,初仍其故名,后改为鄢陵耳。”又称:“春秋郑鄢邑。”因古鄢城座落在一南北走向的土陵上,故称鄢陵。周平王四十九年夏五月,即公元前七二二年,郑伯克段于鄢。周简王十一年六月即公元前五七五年,晋楚鄢陵之战等均在鄢陵古城一带。
周烈王喜元年,即公元前三七五年,韩哀候灭郑,鄢陵隶属韩国。
周显王四年,即公元前三六五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以后,魏韩相邻,魏强韩弱,后取鄢属魏,又名安陵。考其安鄢之别,战国时多名其安陵。《水经注》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舆地广记》说:“战国谓之安陵。”如周威烈王十四年,齐伐鲁、葛及安陵。周显王十四年,秦公孙壮帅师城安陵。显王时魏褒王封弟为安陵君。查其因故,古代安鄢同音也。
周慎靓王二年,即公元前三一九年,秦伐鄢:鄢败,《史记》韩世家记:“秦伐败我鄏。”
周赧王四十年,即公元前二七五年,“秦讓侯攻魏得许鄢陵,”“秦得后未久复归於魏可。”
周楚王四年(秦始皇二十二年)即公元前二二五年,秦灭魂。则“秦求易地於安陵,”或曰:“唐准不辱使命”。又曰:“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
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三十六郡,鄢陵属颍川郡,郡置所阳翟(今禹县)。
汉始置鄢陵县。
公元前二O六年,刘邦灭秦,被项羽封为汉三,前二O二年,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史称西汉。汉始置鄢陵县,属豫州颍川郡,县治所古鄢城。
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即公元前一九五年,汉“封都尉朱濞为鄢陵候,”称候国。《汉书功臣表》记:“朱濞以卒从起丰入汉,以都尉击项籍、臧茶,候,七百户,七年国除。”《文献志》按:朱濞卒谥日“庄”,为避后汉明帝讳,汉书曰“严”。《读史方舆纪要》说:“县南有朱濞城。”《施志》说:“朱濞城府志云在鄢陵城南张桥村东,今毁。”汉武帝时置陈留郡,鄢陵又属陈留。汉孺子婴后,即公元八到二十三年王莽篡汉,废鄢陵县,改鄢陵为左停,隶属豫州颍川郡许县。东汉初因之。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二一六年,曹操以子彰为鄢陵候。《三国志》魏书记:“曹彰字子文……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候。”
三国时鄢陵属魏国豫州颖川郡,魏黄初三年三月乙丑,曹丕立弟彰为鄢陵公。魏景元末封薛懿为鄢陵候。《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薛齐……长子懿,字元伯,袭封鄢陵候。”清代经学家洪亮吉著《补三国疆域志》记有豫州颍川郡鄢陵。”三国时代,公候封地建置时变,时公时候时置县。
西晋袭三国魏制。《晋书地理志》说:“豫州颍川郡,鄢陵注日公相之国。”
东晋十六国时战争频仍,归属多变。
公元三一七——四二O年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安帝义熙时,鄢陵属豫州预川郡。徐文范著:《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记:东晋安帝义熙末,颍川郡领许昌、新汲(今扶沟境离下)、鄢陵、长社(今长葛)、颍阴(今许昌市)、阳翟(今禹县)、邵陵(今郾城东邵陵)。
十六国时,鄢陵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记:“后赵豫州颖川郡鄢陵,前燕豫州颖川郡鄢陵,前秦豫州颍川郡鄢陵,后秦豫州颍川郡鄢陵。”
南北朝时代鄢陵属宋、北魏、东魏、北齐。
公元四二O五八九年,为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宋,鄢陵属豫州颍川太守。《宋书州志》记:“豫州颍川太守永初那国有鄢陵。”《道光鄢陵志》按:“宋书州郡志鄢陵於宋初犹入版图也,迨永初以后始沦於北魏耳。”北魏,仍袭宋制,属颍川郡。东魏,属郑州许昌那。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即公元五五六年,废鄢陵县,以其地入许昌。《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舆地广记》等均有明确记载。
隋复置鄢陵县。
公元五八一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静帝于文衍建立隋朝。隋开皇初废许昌郡。开皇七年,即公元五八七年,复置鄢陵县,治所今城,属许州。开皇十六年,即公元五九六年,隋置蔡坡县。将鄢陵北部,长葛东部,尉氏南部,许昌东北部划归蔡坡县。鄢陵、蔡坡均属洧州。隋大业二年,即公元六O六年,隋炀帝废洧州和蔡坡县,鄢陵复归颖川都。
唐代初袭隋制,武德四年分鄢陵、扶沟、尉氏置洧州。贞观元年,即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废洧州,鄢陵改属许州为上县。
五代十国时,后梁属汴州,后唐属许州,后晋、后汉、后周皆属开封府。
北宋,鄢陵属京畿路开封府为畿县。《太平寰宇记》载:“东京开封府鄢陵县,京南一百五十里。”《宋史地理志》记:“京畿路开封府鄢陵畿。”王存《元丰九域志》记:“开封府畿鄢陵。”
金代,鄢陵属南京路开封府。《金史地理志》记:“南京路开封府鄢陵县。”
元代,元初鄢陵属河南汴梁路总管府,后称行中书省。《民国志》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为中县。”《元史地理志》记:“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鄢陵中。”
明代,鄢陵属河南开封府。《明史地理志》记:“河南开封府布政使司开封府鄢陵,府南少西。”
清代,清袭明制。《一统志》记:“河南开封府鄢陵县。”清宣统三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岁在辛亥,中国延续两千七百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到此宜告结束,人民共和制度开始建立。
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多变。民国元年,即公元一九一二年,废开封府,鄢陵直属河南省。民国五年置豫东道,邸陵属豫东道。民国十三年废豫东道,又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河南省下置专员督察区,鄢陵属河南省第五区专员公署。
公元一九四五年七月到一九四九年十月,前后相继四年多的时间内,是我县历史上的人民游击战争时期。国共双方隶属交错。国民党辖区由大到小,直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由小到大,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公元一九四五年(即民国三十四年)七月,始建中共领导下的鄢扶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边区十三专署。公元一九四七年(即民国三十六年)四月,更建鄢扶县抗日民主政府为鄱扶县人民政府。是年十月一日鄢陵城解放。辰豫皖苏边区水西(新黄河西)工委领导。十二月奉上级指示,撤销鄢扶县建置,鄢扶两县按旧属分建,我建鄢陵县人民政府,属豫皖苏边区五专署。公元一九四九年三月,豫皖苏边区建置撤销,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鄢陵县归属许昌专员公署。
公元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壮严宣告成立。部陵归属许昌专员公署。1970年改为许昌地区。1979年十二月更为许昌行政公置,鄢仍属之。1986年撤销许昌地区行政公署,建置行署级许昌市,实行市管县,郁陵归属许昌市。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仍设6个区,即城关、马坊、屈庄、陶城、只乐、陈化店。
1951年3月14日,经县政务会讨论,将6个区划为7个区。
1区:辖东镇、西镇、南镇、北镇、北关镇、程岗、袁庄、于寨、段庄乡。
2区:辖稻梗、杨河、半截岗、彪岗、马坊、二郎庙、晋门、凤岗、左岗、新庄、李家寨、瓜张、彭店、栗园、孙庄、刘庄、殷坡乡。
3区:辖张桥、东许、沙滩、赵庄、冯岗、潘庄、河岗、许铺、胡中、章甫、牛集、拐子、马栏、裴家、周营、府君庙、前营乡。
4区:辖陶城、明理、扶齐、刘庄、仓头、大宋、刘圪垱、牛薛、南坞、安头、孙庄、秦岗、康庄、三岗、屯沟乡。
5区:辖顺羊、后谢、观台、司庄、安赵、晁黄、黄家、望田、李庄、新色、边王、追岗、十室、孙寨、张亮桥、黄庄乡。
6区:辖葛村、陈寨、寺东张、罗寨、常寨、后杜、庄刘、只乐、袁堂、坡田、前营、前张、义女、三道河、龙马、常村乡。
7区:辖柏梁桥、姚家、朱店、河张、明义、王岳、胡集、王岗、云汉、赵寨、所村、黄龙、伍子、三民、党岗、岗底张、大田乡。
1951年8月,增设张桥区(治所老张桥)。
1955年9月29日,将原8个区划为5个区1个镇(城关镇),撤销张桥、义女2个区。5区1镇,即:
城关镇人民委员会辖南街、北街、中心街。
彭店区公所辖彭店、瓜张、韩老、殷坡、栗园、李家、新庄、左岗、古城、马坊、马贡、半截岗、彪岗、杨河、二郎庙、胡庄乡。
柏梁区公所辖王岳、黄龙、张坊、黄陵、袁拐、党岗、岗底、三民、姚家、柏梁、伍子、云汉、赵寨、马庄、义女、朱店、常村、前张、河张乡。
只乐区公所辖望田、只乐、顺羊、安赵、翟刘、寺东张、观台、后杜、武岗、陆店、坡田、庄刘、陈寨、罗寨、前营、前曹、吕梁乡。
陶城区公所辖陶城、新色、追岗、徐庄、扶齐、十室、三岗、刘圪垱、仓头、芦庄、孙庄、南坞、周桥、边王乡。
屈庄区公所辖沙滩、屈庄、河岗、屯沟、张桥、冯岗、赵庄、东许、程岗、拐子、裴家、章甫、马栏、大田、胡中、袁庄、牛集、周营乡。
1956年10月撤区,改划为27个乡1个镇,即黄龙、张坊、岗底张、柏梁桥、陈化店、大马、常村、罗寨、只乐、顺羊、望田、追岗、陶城、刘庄、南坞、屯沟、张桥、屈庄、胡中、牛集、马栏、程岗、马坊、殷坡、半截岗、彭店、田岗乡和城关镇。
1958年6月19日,将1个镇27个乡改为21个乡,即屯沟、屈庄、马栏、张桥、程岗、城关、只乐、望田、罗寨、陶城、追岗、南坞、彭店、田岗、殷坡、马坊、大马、柏梁、陈店、黄龙、张坊乡。撤销岗底张、常村、顺羊、刘庄、胡中、牛集、半截岗7个乡。
1958年8月26日,将21个乡改为9个人民公社、253个大队、2156个生产队。9个公社,即城关、马栏、张桥、陶城、只乐、柏梁、黄龙、彭店、马坊。
1959年4月,由原来9个人民公社划为10个人民公社、276个大队、
1028个生产队。10个人民公社,即彭店、城关、马栏、张桥、陶城、只乐、望田、黄龙、柏梁、马坊。
1961年春,改为7个区1个镇,辖38个公社、286个大队、1975个生产队。7个区1个镇,即城关、张桥、陶城、马栏、柏梁、只乐、彭店区和城关镇。
1962年12月,改设9个区1个镇、131个小公社、387个大队、1971个生产队。9个区1个镇,即马栏、张桥、南坞、望田、陶城、大马、柏梁、彭店、城关区和城关镇。
1965年8月19日,调整为11个人民公社、1个镇人民委员会,即马栏、张桥、屯沟、陶城、望田、只乐、大马、柏梁、彭店、马坊、城关人民公社和城关镇人民委员会。
1966年8月18日,将屯沟人民公社改为南坞人民公社。
1973年,撤销城关镇人民委员会,设城关、马栏、张桥、南坞、陶城、望田、只乐、大马、柏梁、彭店、马坊11个人民公社、254个大队、1964个生产队。
1977年8月,从柏梁、大马两个公社中增划出陈化店公社。全县共有12个公社、278个大队、1972个生产队。12个公社,即城关、马栏、张桥、南坞、陶城、望田、只乐、大马、陈化店、柏梁、彭店、马坊。
1982年,设1个镇11个公社、359个大队、2684个生产队。1个镇11个公社,即马栏、张桥、南坞、陶城、望田、只乐、大马、陈化店、柏梁、彭店、马坊人民公社和城关镇。
1983年4月,改公社体制为乡镇建置。全县共划为1个镇11个乡,即望田、只乐、马栏、张桥、南坞、陶城、大马、陈化店、柏梁、彭店、马坊乡和城关镇。
1986年,将城关镇改名安陵镇。
1986年,全县12个乡(镇),辖367个行政村。
2017年,鄢陵县辖12个镇:安陵镇、马栏镇、柏梁镇、陈化店镇、望田镇、张桥镇、南坞镇、陶城镇、只乐镇、大马镇、彭店镇、马坊镇。
2020年鄢陵县辖12镇2区,即安陵镇、马栏镇、张桥镇、南坞镇、陶城镇、望田镇、只乐镇、大马镇、柏梁镇、陈化店镇、马坊镇、彭店镇和产业集聚区、花木产业集聚区。全县共有386个行政村(社区),657个自然村。安陵镇为中共鄢陵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23年鄢陵县辖12个镇,397个行政村(社区),户籍人口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万人、农村人口48万人),国土面积869.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358.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0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