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忧国忧民的名人事例简短(忧国忧民的屈原)

100人浏览

2024-09-28 09:45:36

屈原出身贵族,同楚王是本家。他从小就表现了极高的政治才能,20多岁的时候当了楚国的左徒(楚国官名,参加议政,应对宾客诸侯),深得楚怀王的信任,经常同楚怀王一起研究政事,拟定法令,接待各国的使臣。屈原生活的战国中后期,正是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屈原意识到,楚国要发展,只有积极在国内进行政治改革才有出路。可是,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那些腐败守旧的费族的强烈反对。

他们嫉妒屈原的才能,明里暗里跟屈原作对。有一次,楚怀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新尚来了,就要抢过去看。屈原赶紧把草稿收起来,漂然说道:“这是个草稿,还没定下来,谁也不能看!”新尚讨了个没趣,搭讪着走了。一到楚怀王那儿,他就陷害起屈原来了:“大王啊!您还蒙在鼓里呢!”楚怀王问:“怎么啦?”新尚说:“大王不是总让屈原起草法令吗?他把这当成炫耀自己的资本呢!每次法令一公布,他就到处说:‘哼,除了我,谁干得了!”“啊!他还说什么?”靳尚转动着一双金鱼眼说道:“他还说,大王昏庸残暴,目光短浅,大臣们都贪婪自私,愚唐无能,朝廷大事没他就完了。”

楚怀王听了信以为真,火冒三丈,从此就对屈原疏远了。之后,楚国连续两次被秦国打败,一直受秦国的欺负。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对楚国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秦昭襄王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风县东南)相会,举行和谈。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向来就像虎狼一样凶狠残暴,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千万别去,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秦国就派兵截断了他的后路。然后,楚怀王被押送到秦国的都城咸阳。秦王逼着他割地,他不肯,秦王就把他软禁起来。到这时候,楚怀王才后悔没听屈原的忠告。过了一年多的囚禁生活后,楚怀王最后客死在秦国。屈原听到这消息,悲愤交加。他既对楚怀王昏庸无能、被囚而死感到悲哀,又对秦王奸诈凶狠、背信弃义感到愤慨。他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写了《招魂》一诗。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的时候,楚国立太子横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这个楚王跟他父亲差不多,也是个柳涂虫。他上台后,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根本不过问国家大事。国家命运操纵在令尹子兰、新尚手中,形势越来越混乱,屈原不由得忧心如焚。他连续上了儿封奏章,希望国君起用贤人,革新内政,抓紧练兵,以图报仇雪耻。谁知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不久,屈原被革了职,放逐到楚国长江以南的边疆去了。楚国的南疆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带,当时还很荒凉。屈原在流放中,仍然时刻关怀着楚国的命运,牵挂着楚王;希望顷襄王召他回国都,以便挽救国家的命运。

然而,一年一年过去了,没有丝毫要他回朝廷的消息。屈原内心的悲愤真是难以形容的。一天,屈原在河边散步,边走边吟诵着自己写的诗歌。一个渔夫认出了他,问,“你不是三间大去屁原吗?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呀!”屈原说:“天下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众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来了。”渔夫又问:“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不然,也不会弄成这个样子啊!”屈原叹口气说:“人身上衣服干干净净的,谁肯到污泥里染一身泥呢?我情愿跳进江心,葬在鱼肚子里,也不愿跟那些奸臣一起糟蹋楚国!”

在流放中,屈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他看到老百姓缺吃少穿,生活十分悲惨,对他们深表同情。他同下层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他写出了更多更好的诗歌。《九歌》、《九章》等光辉诗篇,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郢都;楚国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屈原得到这个消息,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不愿看到楚国的百姓受秦国的残害和欺压,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抱了块大石头,投进汨罗江滚滚的波涛中。当地的老百姓得到这个配耗,都很悲痛,争先恐后地来打捞屈原的尸体。

也不知来了多少船,打捞了多少时间,结果都一无所获。有人对着江面,把盛在竹简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祭祀屈原。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船去把盛在竹简里的米撒到水里,祭祀他。后来,他们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盛在竹简里的米的改为包棕子。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屈原死后留下的一些优秀诗歌,被后人整理为《楚辞》。在他的诗歌里,痛斥了卖国的小人,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